公司介绍
业界动态
滑雪产业即将迎来井喷期
发布时间:2016-05-24

   2月末,位于鸟巢附近的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第12届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不少生产制造滑雪服、滑雪板、造雪设备的企业参展。他们认为,滑雪运动在中国快速发展,即将在北京冬奥会后迎来井喷期。

  滑雪是特别依赖自然环境而发展的一个产业,如果井喷,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多大?有没有办法规避或者尽可能减少危害?

  不远处,鸟巢安静如常。根据财经的文章,“鸟巢投资35亿奥运后空置 1年维护费近2亿”!对此数据,笔者深不以为然,为何?

  有句老话,钱能办到的事就都不是事儿!更何况北京很多奥运场馆都大量闲置,鸟巢好歹还举办过几次大型的演出。钱,用完了,可以再赚,可以再印。

  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恢复却是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的人物财力无法计量,还不一定能恢复的了。

  2016年3月7日习大大主席在两会上说,“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这一系列声音,让笔者想到即将在北京召开的2022年冬奥会。假设北京冬奥会选定的赛区延庆大力发展滑雪运动,对当地自然生态会带来哪些长远影响?

  天然雪不足,人造雪来凑

  近十多年以来,全球性气候变暖不断加剧,即使是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冬天的雪期也越来越短。在2008年波兰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一些世界著名滑雪运动员联署提交一份倡议书,并指出:“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到亚洲的喜马拉雅山,从美国的洛基山脉到美洲中部的安第斯山脉,全球性变暖意味着降雪减少,滑雪运动正面临威胁。”他们希望各国政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即使是在中国东北地区,也难逃暖冬的威胁。自然降雪量锐减,在滑雪季根本无法满足滑雪场的需求。中国著名的亚布力、北大湖等滑雪场,以前还依靠自然雪源,现在基本要靠人工造雪来满足。

  地处华北地区的北京,平均入冬的时间越来越晚,开春的时间却在提前。在北京提出申办冬奥会后,很多外媒纷纷发文质疑北京。例如《纽约时报》指出,延庆冬季降雪量严重不足,在最冷的12月平均降雪(水)量只有2mm。

  据了解,随着气候环境的改变,即使是自然降雪,从过去形状规则的雪花变成了现在不规则的雪粒,达不到滑雪场的用雪标准。

  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滑雪二部部长高学东对媒体表示:“若盯着雪量的问题,说明他们很外行。”他认为,竞赛赛道建设必须依靠人工降雪而非自然雪来完成。

  “人工降雪雪花中含水量大,耐滑耐化,雪质硬,这些都是比赛中赛道必须具备的特点,而自然雪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高学东说道,“现在世界上大部分雪场都已经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处境,天然雪只是锦上添花,让周围环境更漂亮一些。”但人工造雪需要高昂的成本。

  人工造雪,耗能大户

  首先,是巨大的资金投入。2009年底,北京鸟巢变身为北京市内最大的滑雪场,从2009年12月19日到2010年2月20日,打造以冰雪运动为主题的冬季乐园观光活动。所用雪全部人造雪,投资超过5000万人民币。

  对于财大气粗的北京来说,这都不算事儿,因为大北京不差钱啊!

  近百亿投资冬奥会的楼台场馆建设,可以不在乎那点造雪的资金投入,但人工造雪需要算环保账。

  毕竟,提倡环保可持续发展是奥运会精神的体现,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更是中国政府核心追求之一。正如国家主席习大大所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北京要举办冬奥会,必须算好环保账。人工造雪,更要算环保成本。

  在2007年02月08日,央视的《新闻30分栏目》曾播出主题为“人工造雪覆盖阿尔卑斯山,破坏生态”的新闻,指出“阿尔卑斯山区人工雪造价很高,生产人工雪的水量是自然降雪水量的两倍,还耗费大量的水资源。人工造雪打乱了山区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这将给阿尔卑斯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1.jpg

  人工造雪是高耗水耗电项目,这是基本常识。通常,1吨水可以造两立方米的雪,而一台造雪机每小时用水量约为15吨,一台造雪机平均造雪量可以达到每日5吨,一个占地1000亩的滑雪场在一个雪季人工造雪,至少会消耗5万立方米的水,有的会消耗10万立方米的水。

2.jpg

  2011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曾对北京人工造雪场所水资源消耗和环境状况做了调查,指出:“北京市每年人工造雪的用水量至少100万吨,每年所消耗的水量相当于北京市8300个家庭1年的用水量总合。”

  人工造雪还是用电大户,造雪机在将水转化成雪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电能来进行制冷和压缩,一台造雪机的功率平均要达到15---20千瓦左右,若按照20千瓦计算,一台造雪机开一天的耗电就是480度。若加上水泵的功率,耗电会更多。

  一家滑雪场少则拥有三四台、多则有四五十台造雪机,若在整个滑雪季都要依赖人工造雪,耗电可想而知。

  水资源短缺谁来补

  前文提及的高学东认为保证人工造雪需要两个基础:“一个是比赛地周边的水源,一个是雪场的温度。”

  先看北京延庆赛区周边的水源保障。公开的资料显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场馆所需用雪,将从附近的地表径流和附近水库取水用来造雪。据北京的规划,若冬奥申请成功,将在比赛雪场附近建立2个10万立方米高位蓄水池,从小海陀山区的3条自然沟壑收集地表径流,以支持人工制雪;作为备用方案,水库还可以从距离比赛场地5公里佛峪口水库调水。

  但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申办冬奥会的评估材料上指出,“在评估委员会进行调查访问期间,延庆赛区地表径流出人意料的低。”

  无论是北京延庆赛区举办冬奥会,还是北京周边滑雪场开展滑雪活动,都时值冬季,这正是很多河流湖泊水库的枯水期,地表水储量有限。

  很多滑雪场多是采用地下水来人工造雪。早在2004年,央视《焦点访谈》曾有过一期报道,指出北京地区滑雪场的雪一般要铺设40---50厘米厚才能满足要求。这都是抽取地下水制成的。

  在三个多月的滑雪季里,中小型滑雪场用水量在5万吨-10万吨之间。中国滑雪协会曾对北京10家滑雪场的调研显示,用于造雪的地下水回收率只有40%左右。大量地下水被白白损耗,加重山区的春旱。

  而延庆赛区位于松山国家级自然区附近,那里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有很多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动植物。一旦该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被大量采用用于人工造雪,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

  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型城市,这也是基本常识。在2014年,《北京日报》发文指出,近10年来,北京以年均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每年水资源缺口已达15亿立方米。密云水库多年储水量低于10亿立方米,每年的用水缺口相当于一个半密云水库的储水量。

  自1999年以来,北京连续多年干旱,年均降雨量480毫米,不得不超采地下水。但这已经导致了地下水严重下降。与1998年相比,北京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12.8米,地下水储量减少65亿立方米;与1980年相比,地下水位下降18.1米,地下水储量减少92.5亿立方米。

  一般来说,滑雪场多选址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山区,当地水体水质以前没有受到污染。但滑雪场建设产生的施工废水,运营维护期间产生的生活生产污水,若未经环保处理,都会污染当地水质。

  延庆赛区位于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附近,水系与松山水系一脉相连,一旦延庆赛区的水系受到污染,松山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很难独善其身。

  再说温度。北京冬奥申委延庆运行中心环保部负责人霍志高说,小海陀地区平均气温比山区外低10度左右,比赛场地最低处(海拔300米)的结冰期达到140天,从前一年的11月到来年的4月,在冬奥以及残冬奥比赛进行的2、3月,都处于结冰期。

  但温度这个因素在现实中很难把握。2010年举行冬奥会的温哥华,很多赛事在180公里以外的世界著名滑雪胜地惠斯勒举行,山顶上的降雪量要比北京延庆地区多得多,本不存在人造雪的问题。但在冬奥会举办期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温度比往年都高,天然降雪量很少。

3.jpg

  尽管温哥华冬奥会滑雪场也有很多人工造雪设备,可以马力全开用来救急;尽管供温哥华居民饮水的水库就在附近,可以保证人工造雪所需的水源;但主办方却用大卡车一车车地往比赛场所运天然雪。主办方良苦用心,皆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造雪对当地植被的破坏相当严重

  滑雪场一般选址在坡度适宜,林木茂密山地、丘陵地带。雪道所经之处,还要砍伐树木,剥离地表植被,这造成地表土壤大量流失,不利植被恢复。在使用人工造雪设备时,还要铺设水电等相关管道,加剧对地表植被带来更大破坏。

  雪场内附属配套建筑,对地表植物的损害更是永久不可修复的。当冰雪融化时,雪道处于裸露状态,遇到大风天就尘土飞扬,遇到雨天道面上的水会携带泥沙冲下。这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为保护山区脆弱的生态,在海外一般是在夏季雪道植草,一个滑雪场用于夏季植草的费用平均约为100多元/平方米,这成本要比开发雪道的费用还高,让很多雪场望而却步。在国外,很多滑雪场在雪道两边种植大片树林,而国内的传统做法却是砍伐掉树木,让雪道周边有较多的开阔地。正如《纽约时报》发文指出,北京冬季降雪极少,滑雪道会对表层土和地表以下的植物造成永久性破坏,人造雪更会恶化这个问题。

  北京冬奥会的延庆赛区,与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邻。一旦在那大兴土建滑雪场等比赛设施,大规模实施人工造雪,超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无法让邻居---松山国家级保护区保全。

  这怎不令人担忧?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当然是有的。

  国家主席习大大近日对办好北京冬奥会作出重要指示:“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我们对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庄严承诺,也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绿色办奥,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始终。坚持共享办奥,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坚持廉洁办奥,严格预算管理,控制办奥成本,强化过程监督。” 把绿色办奥放到了第一位!!

  随后北京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强调:“要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不搞重复建设,力戒奢华浪费。”

  因此,举办冬奥会,要站在自然、社会长期利益上去考量,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充分顾及自然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建设场地和场馆。既有场馆或场地能用,就不再重复建设,吸取2008奥运场馆建设的经验教训,量力而行,物尽其用,福及后人。

  简言之,避免过路客思维,拒绝寅吃卯粮,才能长盛不衰。